一 九 五六 年
成立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的前身---中国科学院动力研究室。吴仲华任动力室主任,办公地点暂设清华园内。
一 九 五七 年
动力研究室下设了8个研究小组,分别为:内燃机组、煤的动力工艺综合利用组、传热及太阳能利用组、燃烧组、原子能动力组、动力经济、天然气利用及其它组、高速飞行(鱼雷动力、叶轮机械)组。
一 九 五 八 年
吴仲华等创建了工程热物理专业。
一 九 六 ○ 年
动力研究室挂靠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成为力学研究所的第一研究室。吴仲华任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同时兼任第一研究室主任。第一研究室有气动组、传热组、燃烧组等三个研究小组。
一 九 六 一 年
撤消第三室。
一 九 六 三 年
由中国科学院建议,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在上海建立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因故未能实现,但并未撤销研究所建制。
一 九 六四 年
第一研究室分成第一、第三和第五研究室。
一 九 七二 年
中国科学院力学所下放北京市,改为北京力学所,原动力室合并为第一室,分6个组。
一 九 七 四 年
吴仲华教授率团赴英国出席第二届国际吸气式发动机学术会议。
一 九 七 七 年
◆ 气波增压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项目被列入1978-1985年全国技术科学发展规划工程热物理学科规划,热机气动热力学分支学科项目第11项。
◆ 吴仲华向王震、方毅副总理提出斯贝航空发动机改装为舰用和工业用燃气轮机的建议。
一 九 七 八 年
◆ 吴仲华主持的“任意非正交曲线座标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课题获国家科技大会优秀成果奖、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
◆“热管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研成果奖,同年获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 国家科委批准成立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它是由从事工程热物理学科的科技工作者组成的全国性学术群众团体,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
◆ 方毅副总理来所参观了由研究所自行设计的超跨声速叶栅风洞实验室。
一 九 七 九 年
◆ 吴仲华以学部委员的名义向中国科学院党组写了一份报告,建议尽快恢复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的建制。
◆ CZ355型母型机通过了由六机部主持的技术鉴定,并获得了国防工办科技成果二等奖。
一 九 八 ○ 年
◆ 由中科院工程热物理学会及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工程热物理学报》正式出版,吴仲华教授任主编。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在召开全体会员大会,经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吴仲华教授当选为理事长。
◆ 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成立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中科院批复陈乃兴任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 中科院批复张永逊任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第一届党委书记。
◆ 吴仲华所长应邀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举办的科学技术知识讲座上做《中国的能源问题及其依靠科学技术解决的途径》报告,提出各种不同品质的能源要合理分配、对口供应,做到各得其所,提倡按照“温度对口、梯级利用”原则、大力发展各种联合循环与热电并供、余能利用等总能系统。
◆ 中国科学院批复吴仲华任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第一届所长。
一 九 八 一 年
◆ 中国科学院批复曹阳任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党委副书记。
◆ 研究所成立第一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吴仲华教授任评定委员会主任;史绍熙、葛绍岩、钱寿华任副主任。
◆ 研究所成立燃气轮机工作委员会,吴仲华任委员会主任。
◆ 研究所成立能源工作委员会,吴仲华任委员会主任。
◆ 吴仲华出席中国科学院第四届学部委员大会,并当选为主席团执行主席。
◆ 研究所成立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吴仲华教授任学术委员会主任;钱寿华任常务副主任;葛绍岩、陈乃兴任副主任。
◆ 中国科学院和一机部对我所跨声速单、双级压气机实验装置进行了鉴定,鉴定结果为该装置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肮こ倘任锢硌Э啤北慌嘉着┦?、硕士学位授予专业学科。
◆ 吴仲华兼任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
一 九 八 二 年
◆ 吴仲华给王震副总理、薄一波副总理、吕东、范慕韩副主任发函,就斯贝发动机改型一事提出具体意见。
◆ 国家计委批准由中国科学院下达的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北京燕山石化公司东方红炼油厂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供热试验装置”课题。
◆ 中国科学院及国家第三机械工业部共同批复,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和第三机械工业部430厂联合组建“中华燃气轮机研究与发展公司”。吴仲华教授担任第一届董事长兼总经理。
◆ 研究所与水电部西安热工所共同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申请的“燃烧与能源利用”UNDP项目获得批准,蔡睿贤研究员任项目主任。
一 九 八 三 年
◆ 中国科学院批复李荣镜同志任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 吴仲华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 研究所决定将原十一室分成为十一、十三、十五三个研究室。
一九 八 四 年
◆ 吴仲华所长出席中国科学院第五届学部委员大会,并再次当选为主席团执行主席。
◆ 研究所建设的超声速进气平面叶栅风洞实验台通过鉴定,这是我国研制的第一台超声速进气平面叶栅风洞。
◆ 院党组批复黄坚明任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党委副书记。
◆ 中国科学院批复吴仲华任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第二届所长。
◆ 吴文权、徐建中被批准成为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
◆ 应吴仲华所长邀请,美国动力机公司总裁R.E.Schroeder等三人来所进行学术交流,商讨技术合作事宜。
一 九 八 五 年
◆ 研究所决定将原一室划分为一、九两个研究室。第一研究室研究方向为工程热力学与联合循环/热电并供动力装置;第九研究室的研究方向为气动热力学。
◆ 研究所向经贸部国际局申请的“叶轮机械与能源利用设备的研究与发展” UNDP项目获得批准,吴仲华任项目主任。
◆ 由我所主持的第七届国际喷气发动机会议在香山举行,会议由吴仲华主持,方毅副总理会见了国际会议执行委员会全体委员。
◆ 我所被国家科技委员会批准成为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站单位。
◆ 中科院批复蔡睿贤任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一 九 八 六 年
◆ 研究所第二届学位委员会成立,钱寿华任学位委员会主任;蔡睿贤任副主任。
◆ 研究所第二届学术委员会成立,吴仲华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蔡睿贤、马同泽、王应时任副主任。
一 九 八 七 年
◆ 中科院批复陈乃兴任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 研究所进行了党委换届选举,钟辉、陈乃兴、厉树廉、陈静宜、杜转社当选为第三届党委委员,钟辉任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
◆ 中国科学院批复吴仲华任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陈乃兴任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第三届所长;蔡睿贤任副所长。
◆ 中科院技术科学与开发局批准我所成立“能源与动力新技术开发公司”。
◆ 研究所第三届学术委员会成立,吴仲华任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陈乃兴任主任;马同泽、蔡睿贤任副主任。
一 九 八 八 年
◆ 研究所成立第三届学位评定委员会,曹孝瑾任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顾维藻任副主任。
◆ 吴仲华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 我所10吨13kg循环流化床锅炉通过中国科学院成果鉴定。该产品为国内首次采用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的工业产品。
◆ 研究所“高性能双级和单级发展型烟气轮机气动、两相流研究及推广应用”项目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 由吴仲华主编的《能的梯级利用与燃气轮机总能系统》一书正式出版发行。
一 九 八 九 年
◆ 中科院技术科学与开发局批准成立北京科热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公司。
◆ 研究所与工程热物理学会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了“第一届TAIES”国际会议。吴仲华院士任会议主席,蔡睿贤任会议执行主席并主持会议。
◆ 中科院批准工程热物理所公司的撤、并、留方案。保留的公司有“能源与动力公司”、“北京科热节能新技术开发公司”、“技术服务公司”;撤消的公司有“技术服务公司下属的京科公司”、“能源与动公司下属的七元测量分公司及海淀激光开发部”;合并的公司有“研究所经销部”并入“能源与动力新技术开发公司”。
一 九 九 ○ 年
◆ 吴仲华教授应美国克莱森大学(NASA提议的)邀请,作为访问教授在美国讲学四个月,系统讲解了吴氏理论和研究所这一领域开展的研究工作。同时,还在NASA刘易斯发动机研究中心和辛辛那提大学作了两次短期讲学。
◆ 依据中德政府间合作项目,研究所接受大众汽车公司赠送的甲醇汽车一辆及调试仪器一批,以供M100甲醇汽车调试之用。
◆ 由我所主办的“第一届国际内流气动热力学学术会议”在北京科学会堂召开,陈乃兴所长担任会议执行主席。
◆ 中科院党组任命吴保义为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
◆ 由我所主办的“第一届亚太地区燃烧学及能源利用国际学术会议”在北京科学会堂召开?;嵋橹葱兄飨普紫?。
◆ 吴仲华教授会同李敏华教授向国务委员、国家计委邹家华主任呈报“我国要尽快开始建造一体化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装置”建议。
一 九 九 一 年
◆ 研究所进行党委换届,经选举,吴保义、陈乃兴、厉树廉、王雪峰、杜转社当选为第四届党委委员。院党组批准吴保义同志任工程热物理所第四届党委书记。
◆ 国家技术科学委员会批准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公开出版季刊“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热科学学报英文版)”。陈乃兴任主编。
◆ 研究所“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专题M100甲醇燃料汽车技术通过中科院鉴定。
◆ 蔡睿贤同志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王达三同志获中科院“七五”重大科研任务先进工作者称号;研究所“35T/h循环流化床发电”课题组获中科院“七五”重大科研任务先进工作集体称号。
一 九 九 二 年
◆ 吴仲华教授再次会同李敏华院士向中国科学院胡启恒副院长提出“我国开展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方面工作的具体建议”的关键性报告。
◆ 由研究所主办的“第八届国际热管会议”在北京科学会堂召开,马同泽研究员任国际会议执行主席。
◆ 我国杰出科学家、工程热物理学科创始人、所长吴仲华先生去世,享年76岁。
◆ 中国科学院批复蔡睿贤任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第四届所长,蒋洪德任常务副所长,厉树廉、梁荣基任副所长。
一 九 九 三 年
◆ 研究所第四届所学术委员会换届,陈乃兴任名誉主任,蔡睿贤任主任。
◆ 研究所第四届所学位评定委员会也进行换届,徐建中任主任,顾维藻任副主任。
◆ 徐建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由研究所参加的国家科委等六个部委领导成立的中国IGCC科研组,完成了国家“八五”IGCC攻关专题“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发电示范项目技术可行性研究”,通过国家验收鉴定。
一 九 九 六 年
◆ 研究所召开全体党员大会进行了党委换届选举,厉树廉、陈静宜、徐建中、秦立森、韦晓林当选为第五届党委委员,厉树廉同志任工程热物理所党委书记。
◆ 科技部组织全国有关专家组成S863计划软课题组,开展S-863计划软科学研究能源技术领域发展战略研究,我所作为依托及秘书单位,蔡睿贤院士任课题组组长。
◆ 由我所主办的“第三届国际内流气动热力学试验和计算学术会议”在京举行。陈乃兴任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
◆ 在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和美国能源部支持下,我所和美国杜兰大学联合组织有关专家撰写了中美专家报告“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IGCC)”,报告包括双方各五个专家的论述。其中我所参与了三个报告的编写。
一 九 九 七 年
◆ 研究所完成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条件评估工作,此次参加评估的是研究所硕士学科“热力叶轮机械”专业及“热能工程”专业。
◆ 研究所“75吨/时循环流化床锅炉完善化”项目顺利通过国家经贸委验收。
◆ 由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与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先进能量系统分会联合主办的国际“能量系统热力学分析和改进”学术会议在北京民族饭店召开。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雷洁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张存浩、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义埙、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张泽等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陈静宜教授与Sciubba教授主持,蔡睿贤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
◆ 由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主办的“多相流国际会议”与“国家多项流、非牛顿流、物理化学流会议”在北京石油大学召开。
◆ 黄伟光同志获1997年度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二等奖。
◆ 蔡睿贤院士当选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
一 九 九 八 年
◆ 研究所与北京国投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及北京祥业技贸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北京国翰能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蔡睿贤院士代表S-863领域组和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承担单位)与国家科委签订1998年度S-863软科学研究项目合同,承担组织与完成S863能源领域软科学研究中的四项预可行性研究。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调整后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名单。我所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为工程热物理;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为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热物理。
◆ 中国科学院批复黄伟光同志任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第六届常务副所长;贺和民、曾志强任副所长。贺和民任研究所党委副书记。
◆ 研究所任命肖云汉为所长助理。
◆ 国家科委、电力部、机械部组织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九五”攻关项目“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关键技术”启动。我所主持承担专题“余热锅炉和汽轮机组合的蒸汽系统优化设计研究”和四个分专题的工作。
◆ 研究所学位委员会进行了换届选举,产生了第六届学位委员会,徐建中任学位委员会主任;黄伟光、吕清刚任副主任。
一 九 九 九 年
◆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被中科院认定为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基地型研究所。
◆ 研究所与厦门凯峰实业有限公司及中国凯利实业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中联环保技术工程有限公司,研究所以“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及“100吨/日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二项专利入股。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国家基础研究“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能源科学学科调研组。蔡睿贤任能源科学调研组组长。最终研究报告列入国家科学技术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出版的中国基础学科发展报告。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与中国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国际工程热物理学术会议”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田长霖、蔡睿贤、徐建中任会议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光召、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北京市副市长林文漪、到会祝贺。
◆ 肖云汉同志当选为第四届中科院杰出青年。
◆ 由研究所主持的“第五届亚太地区燃烧与能源利用国际会议”在上海召开?;普紫槿位嵋橹葱兄飨?。
◆ 由我所主持申请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热-功转换过程内部流动的研究“项目获得科技部批准,肖云汉任首席科学家。
◆ 蒋洪德同志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二 ○ ○ ○ 年
◆ 根据知识创新工程要求及任务与学科相结合的思路,研究所决定将研究室改为研究部建制,设立5个研究部。
◆ 研究所执行的于1999年开始启动的中国科技部与比利时佛拉芒大区科技合作项目“汽轮机内部三维粘性流动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项目,在研究所举行了第一次双边合作研讨会。
◆ 研究所举行了党委换届,贺和民、赵丽凤、韦晓林、秦立森、徐建中、吕清刚、曾志强7人组成的第六届党委会委员。贺和民同志任研究所党委书记。
◆ 研究所主办的“热和流体科学千年学术会议”在西安召开,陈乃兴所长任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
◆ 由研究所和上海锅炉厂联合开发研制、我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30T/h循环流化床锅炉在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的窑街煤电公司劣质煤热电厂一次点火成功。
◆ 研究所主持的“第五届亚太地区燃烧学及能源利用”国际会议在上海召开,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30t/h循环流化床锅炉,在湖北松木坪综合利用矸石电厂完成72小时试运转,进入商业运行。这台锅炉采用我所多年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成果,并与上海锅炉厂联合开发生产的。
◆ 国家电力公司受国家科技部委托召开“九五”国家科技攻关IGCC项目验收会,我所承担的“余热锅炉和汽轮机组合的蒸气系统优化设计”研究专题通过国家验收及成果鉴定。
◆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聘任我所林汝谋研究员为全国燃气轮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二 ○ ○ 一 年
◆ 中国科学院批复黄伟光任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肖云汉任副所长。
◆ 以北京全三维动力工程有限公司为主,我所为第一参加单位的“200MW汽轮机通流部分优化设计及应用”项目获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所蒋洪德院士出席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大会堂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颁奖大会。总书记江泽民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
◆ 研究所成立科热节能公司董事会及调整北京通用能源动力公司董事会成员?;莆肮馑と味鲁?。
◆ 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一行来研究所进行视察,路院长参观了实验室,听取了研究所领导汇报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 肖云汉获2001年度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科学创新奖。
◆ 香山科学会议第170次学术讨论会“西部发展中能源与资源利用及其环境?;さ墓丶侍狻痹诒本┱倏?,会议聘请成思危教授、王淀佐院士、蔡睿贤院士担任执行主席。
◆ 徐建中院士被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聘为航空动力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
◆ 研究所主办的“热和流体科学千年学术会议”在西安召开,陈乃兴所长任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
二 ○ ○ 二 年
◆ 中国科学院发文对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方案的总目标、机制与体制改革、人员、经费、进度等方面工作进行了全面批复。4月研究所与中科院签订了知识创新试点工作任务书,这标志着研究所正式进入知识创新工程。
◆ 陈乃兴被聘为“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热科学学报)”主编。
◆ 研究所进行领导班子换届考核,黄伟光任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第七届所长;肖云汉、贺和民任副所长。
◆ 我国及世界著名的工程热物理学家、叶轮机械三元流动通用理论创始人吴仲华院士逝世十周年之际,研究所举行缅怀活动、学术座谈会及《吴仲华论文选集》发行仪式;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了《吴仲华论文选集》。
◆ 研究所承担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循环流化床锅炉产业化技术示范“项目提前一年完成任务并通过科技部验收。
◆ 研究所进行学术与学位委员会换届改选,为提高工作效率研究所决定将学术与学位委员会合并为一个机构,黄伟光所长任学术与学位委员会主任;肖云汉任副主任。
二 ○ ○ 三 年
◆ 蔡睿贤院士、黄伟光所长当选为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蔡睿贤院士曾是政协第八、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蔡睿贤院士在此次大会上被选为全国政协常委,在第一次常委会上当选为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并担任民进组召集人。
◆ 研究所研究成果“叶轮机械气动正、反问题的求解与设计优化的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陈乃兴上台领奖。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发来贺信表示祝贺。
◆ 由研究所主持的“第六届国际内流气动热力学实验和计算学术会议”在上海召开。
◆ 研究所“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定为第九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我所环境工程被增列为硕士学科专业点。
◆ 研究所召开全体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由贺和民、吕清刚、韦晓林、赵丽凤、王丽莎、张宏武、孙运凯组成的第七届党委会委员会。
◆ 研究所承担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课题“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工业性示范及产业化技术示范”项目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完成,并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圆满完成了具有自主技术的135MWe级超高压再热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研究开发和示范运行。
二 ○ ○ 四 年
◆ 贺和民任工程热物理所第七届党委书记,党委委员有吕清刚、韦晓林、赵丽凤、王丽莎、孙运凯、张宏武。
◆ 由研究所出版的“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热科学学报)”的所有论文为CODEN JTSCES(化学文摘)及Engineering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dex) 作为核心刊物收录(Ei Compendex)。
◆ 首台全部采用我所技术的220吨/时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顺利通过了72小时的试运行,锅炉的各项性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 研究所承担的国家863计划课题任务“R0110重型燃机带气冷的四级透平性能验算分析及联合循环全热力系统优化”第一阶段工作通过验收。
◆肖云汉当选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我所徐建中院士当选为学部主席团成员及执行委员会成员,同时还担任技术科学部主任。
◆ 在中国工程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上,我所蒋洪德院士当选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常务委员会委员。
◆ 国家“十五”863课题“煤气化发电与甲醇联产系统关键技术的研发与示范”通过科技部组织专家组第一阶段验收。
◆ 973项目“高效能源-动力系统及热-功转换过程内部流动的研究”课题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项目验收并被评为优秀。
二 ○ ○ 五 年
◆ 全部采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技术、由无锡华光锅炉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制造的150MWe(480t/h)超高压再热循环流化床锅炉顺利通过了“ 72 + 24”小时的试运行考核,开始商业运行。
◆ 陈乃兴任“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热科学学报)”名誉主编。由研究所、科学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共同签定协议书,确定从2007年1月起,“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热科学学报)”由世界著名的Springer 出版社在海外销售,并且同时以电子版在SpringerLink上出版发行。
◆ 中科院路甬祥院长、曹健林副院长、院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何岩等一行视察我所,考察了实验室,听取了研究所重大科研项目、创新二期工作的主要进展以及对创新三期工作的新思路汇报。路甬祥院长一行与研究所科研、管理骨干代表进行了座谈。并作了重要讲话。
◆ 由工程热物理所及北京工程热物理学会主办的“第一届废弃物热处理与资源利用国际会议及展览会” 在北京召开,肖云汉副所长任会议主席,黄伟光所长任组委会主席。
◆ 陈海生题为“弯曲叶片透平叶栅和单级轴流风机气动特性和实验数值模拟研究”的论文被评为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
二 ○ ○ 六 年
◆ 谭春青被批准成为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批“引进国外杰出人才”。
◆ 朱俊强被批准成为中国科学院第十六批“引进国外杰出人才”。
◆ 研究所 “480t/h超高压再热循环流化床锅炉”项目通过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鉴定。
◆ 国家“十五”863“煤气化发电与甲醇联产系统关键技术的研发与示范”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
◆ 研究所与北京工程热物理学会在曲阜召开第一届亚洲热物理和流体科学研讨会,黄伟光担任会议主席。
◆ 院任命秦伟为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第八届所长,张平、黄伟光任副所长。院党组任命张平同志为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
◆ 研究所通过北京市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审查认证委员会的现场审查,批准为二级保密资格单位。
◆ 研究所新一届领导班子召开全所大会。秦伟所长作《凝人心,聚人气,求发展,成态势》报告;张平书记作《研究所的管理思路、创新文化建设及领导班子》报告。
◆ 捷克科学院科学博士学位评委会主席,原捷克科学院热力学研究所所长,捷克科学院主席团委员Rudolf Dvorak博士来我所访问。
◆ 研究所从北四环路南的旧办公楼正式迁入北四环路路北的新建办公大楼。
◆ 研究所召开全所党员大会进行了党委换届,产生了由张平、秦伟、吕清刚、张宏武、王丽莎5位同志组成的第八届党委委员会,张平任党委书记。
◆ 西门子公司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兼能源与传感器系统研究所Dr.?Vetter所长及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中国研究院能源与传感器部张京伟经理一行来所访问,听取由秦伟所长介绍的研究所概况及学术报告并参观了实验室,双方对进一步的合作进行了探讨。
◆ “十一五”国家863计划能源技术领域重大项目“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示范工程”举行课题评审会。我所作为主要承担单位申请的“低污染合成气燃气轮机改造技术“、“粉煤加压密相输运床气化技术”、“IGCC与联产系统优化集成及设计技术” 三个课题被列为项目建议立项课题。项目被批准立项。
◆ 研究所召开了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动员大会。张平书记主持了动员会,秦伟所长做动员报告。宣布研究所全部(包括煤炭多联产系统、燃气轮机设计、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先进燃烧技术、航空航天动力系统及传热传质技术等六个研究单元)进入质量体系的范围,中国质量协会科学技术分会的王富良秘书长做了关于《如何建立中科院质量管理体系》的报告,计算所培训中心的王健华校长就我所建立质量体系提出了几点建议。
◆ 为纪念吴仲华院士诞辰90周年,研究所举行了庆?;疃?,主要内容有:1、为吴仲华院士塑造铜像;2、召开吴仲华院士学术思想和工程热物理前沿科学研讨会;3、编写《工程热物理所所史》;4、编写《吴仲华院士学术思想和科学活动纪念册》。
◆ 为加强信息宣传,扩大影响,研究所召开政务信息宣传工作会议,决定创编《所刊》,并开始实行《年报》 编辑制度?;嵋橛傻澄榧钦牌街鞒?。
二 ○ ○ 七 年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质量手册》及23个程序文件发布,研究所进入质量管理体系试运行阶段。
◆ 研究所确定2007年为 “管理年”,要求全所上下紧紧围绕研究所中心工作及《所长任期目标》的实施,通过一年的建设,全面提升全所管理工作水平。
◆ 研究所黄伟光课题组在高速静压耦合气浮轴承重载转子实验中,通过改进轴承结构,改变供气方式等措施,成功提高了轴承承载能力,使最大转速突破了40000rpm,此成果目前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
◆ 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视察了研究所并听取了秦伟、张平对研究所科研及创新文化建设的现状和规划的汇报。
◆ 科技部曹健林副部长一行到所视察。
◆ 研究所与廊坊政府签署了建立中试基地协议及战略合作协议。
◆ 研究所质量管理体系顺利通过北京新时代认证中心的现场审核。
◆ 研究所徐建中院士、金红光研究员等赴瑞典参加了第三届国际绿色能源会议,并在会议上宣读了3篇学术论文,其中金红光研究员的论文获得了大会优秀论文奖,由瑞典政府给予奖励。
◆ 2007年度“中科院-产综研-NEDO洁净煤技术研讨会”在研究所成功举行。
◆ 研究所组建先进能源动力技术实验室、先进燃烧技术实验室、推进与动力实验室、总能系统与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四个实验室。
◆ “吴仲华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暨学术思想研讨会”在研究所举行。
◆ 研究所公文、档案、安全、信息宣传四项管理工作顺利通过院公共事务贯标考评组一级标准考评。
◆ 研究所在北京昌平召开2007年战略规划研讨会,本次战略规划研讨会的目标和宗旨是,结合国家和科学院新时期“能源、动力及环境”领域战略方针,围绕创新三期科研目标任务,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夯实科技实力,和谐创新文化氛围,探讨制定研究所“十二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推进国家科技进步和研究所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战略部署和思考。
◆ 国家973项目“燃气轮机的高性能热-功转换科学技术问题研究”启动会在研究所召开。
◆ 经过国家863计划专题课题评审专家组评审,研究所2007年度共有8项课题获得立项资助,其中主持探索导向型课题5项,参与由企业牵头的目标导向型课题3项。
二 ○ ○ 八 年
◆ 研究所申报的“中国科学院先进能源动力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了科学院论证审核。专家组一致认为:该实验室已具备了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条件。
◆ 由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和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共同承办的“亚洲国家节能减排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
◆ 研究所6项基金项目(包括2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顺利完成研究任务。
◆ 研究所承办的中国科学院-BP知识产权管理研讨会在顺利召开。
◆ 研究所举行“和谐研究所建设”工作部署会,标志着“和谐研究所建设”活动正式启动。
◆ 研究所受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所委托的《热管术语》、《热管传热性能试验方法》、《热管寿命试验方法》三项国家标准修订工作,顺利通过修订审查会审查。
◆ 据汤姆森路透科技信息集团公布的新入选《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期刊名单,研究所主办的《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热科学学报)》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优秀期刊之一,自本月起,被确定为SCI收录期刊。
◆ 在德国召开的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燃气轮机年会(Turbo Expo)上,研究所金红光研究员荣获“2007年度最佳论文奖”。
◆ 研究所与中航一集团黎阳航空发动机公司签署联合实验室协议。
◆“吴仲华奖励基金”理事会进行首届优秀青年学者和学生评审,评出“吴仲华优秀青年学者奖”2人、“吴仲华优秀学生奖”11人。
◆ 由研究所金红光和林汝谋研究员组织撰写,研究所第一部由国家基金资助的大型科技专著——《能的综合梯级利用与燃气轮机总能系统》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 研究所与电工所共同组建的风力发电实验室接受中国科学院专家组现场评估,专家组对实验室的建设情况给予了充分肯定。
◆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研究所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喜获丰收,共获资助13项,总资助经费715万元。其中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5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项。
◆ 研究所蔡睿贤院士荣获2008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研究所召开“节能减排”科研成果媒体沟通会,来自中央电视台等24家媒体的记者应邀出席。本次沟通会的主题是发布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节能减排”最新科研成果。
◆ 研究所举行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廊坊科研中试基地奠基仪式。
◆ 中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静海一行到研究所怀柔基地,现场调研研究所承担的国家“十一五”863“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示范工程”重大项目中的关键技术研发课题任务进展情况。
◆ 第9届温室气体控制技术国际学术会议在美国华盛顿召开,张娜研究员应邀参会并宣读论文。
◆ 秦伟所长一行应邀访问成都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成发集团—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二 ○ ○ 九年
◆ 研究所荣获2008年度中国科学院(京区)“党建工作创新二等奖”。
◆ 研究所与美国圣母大学联合举办 “压气机流动失稳国际研讨会”。
◆ 研究所正式启动国家级风电叶片检测中心筹建工作。
◆ 研究所举行“传热传质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并与北京经纬广信电力技术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
◆ 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奥运科技专项和中国科学院奥运科技项目《城市垃圾污染控制及资源化利用处理技术研究》顺利通过结题验收。
◆ 研究所优秀共产党员、优秀青年科研骨干肖翔因法航航班失事因公牺牲。
◆ 研究所与马来西亚海鸥能源有限公司举行共建“高强度传热新技术联合实验室”协议签字和实验室揭牌仪式。
◆ 研究所陈乃兴研究员在日本东京举行的2009亚洲燃气轮机国际会议(ACGT2009)全体大会上,被授予日本燃气轮机学会国际顾问委员会荣誉委员。
◆ 国内第一台针对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建设的6个旋风分离器大型冷态实验台在研究所建设成功并正式运行,该冷态实验台将为制定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旋风分离器布置的设计准则提供技术支持。
◆ 研究所与北京市延庆县签署新能源产业项目——国家能源风电叶片研发(实验)中心,标志着研究所筹建的国家能源风电叶片研发(实验)中心正式落户延庆。
◆ 研究所与中船重工江增机械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动力工程中心”。
二 ○ 一 ○ 年
◆ 研究所产生新一届领导班子, 院任命秦伟为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第九届所长,朱俊强、吕清刚任副所长。经选举产生新一届党委,成员有张平、秦伟、朱俊强、吕清刚、谭春青、淮秀兰、聂超群。经选举产生新一届纪委,成员有吕清刚、淮秀兰、张宏武、隋军、杨金福。
◆ 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国家奖励大会上,研究所金红光研究员带领的团队因“能源动力系统中能的综合梯级利用和CO2控制原理与方法”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肖云汉研究员带领的团队因 “高效洁净煤制甲醇与联合循环集成系统的研发和示范”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研究所研发的690t/h(200MW)超高压再热循环流化床锅炉,顺利通过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联合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会,达到同容量锅炉国际先进水平。
◆ 倾注了研究所陈乃兴研究员及其团队几十年心血的《叶轮机械气动热力学设计与分析》专著出版发行。
◆ 在第15届广州国际照明展览会上,采用研究所自主知识产权,并与深圳市泓亚光电子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微槽群复合相变冷却技术的LED工矿灯正式亮相,这标志着研究所微槽群复合相变冷却技术正式进入产品市场。
◆ 陈静宜研究员在ASME TURBO EXPO 2010燃气轮机国际会议上被授予ASME Fellow证书。
◆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一行在参加今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中,走进“新能源新技术”展区,来到研究所能源动力研究中心展台前仔细察看了“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联产/碳捕集利用及封存(CCUS)”展品。
◆ 研究所与佛山市南海区政府签署共建“LED导热材料及散热技术研发中心”协议。
◆ 张娜研究员因在太阳能品位间接提升和系统集成方面的研究成果荣获2010年ASME Edward F Obert 学会奖,她是本年度IMECE国际会议上获奖人员中最年轻、同时也是唯一的女性和亚裔科学家。
二 ○ 一 一 年
◆ 研究所召开干部大会,会上免去张平同志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职务,任命赵汐潮同志为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
◆ 研究所根据学科方向对科研队伍进行进一步凝练,组建了国家能源风电叶片研发(实验)中心、能源动力研究中心、燃气轮机实验室、循环流化床实验室、 分布式供能与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储能研发中心、传热传质研究中心7个实验室。
◆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视察研究所能源动力研究中心。
◆ 研究所结合实际制定了研究所“十二五”及创新2020发展规划,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研究所“一个定位”、“三项重大突破方向”和“五个重点培育方向”。该规划描绘了研究所到2020年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和蓝图?!?/div>
◆ 科研任务争取和成果产出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共新争取科研项目56项,新签署合同经费4.46亿元,到所总经费1.97亿元,较上年上涨29.8%。全年申报专利首次突破一百项。全年共发表论文327篇,其中SCI收录83篇、EI收录188篇,出版专著2部。
◆ 重点实验室建设获得新突破。7月,研究所主持建设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实验室”通过北京市科委审批,成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并正式挂牌启动;9月,与中国华电集团联合申请的“国家能源分布式能源技术研发(实验)中心”获得国家能源局批准。
◆ 横向科研经费创新高,2011年新签四技合同30余项,落实合同经费1.3亿元,相比2010年翻了两番。
◆ 研究所成立东胜分所暨鄂尔多斯市大规模储能技术研究所。
◆ 研究所成功举行建所55周年庆典活动。
◆ 研究所工会荣获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模范职工之家”荣誉称号。
◆ 金红光研究员荣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二 ○ 一 二 年
◆ 研究所承担的“生物质循环流化床直燃发电锅炉技术研发和示范”“适合中国风资源低风速特点的系列化风轮叶片研究开发” 两个项目双双荣获国家能源科技进步二等奖。
◆ 研究所作为核心机主设计单位参与的国家863项目重点课题“1MW级微型燃气轮机及其供能系统研制”通过科技部验收,标志着我国首台高性能1MW级燃气轮机研制成功。
◆ 编制完成《面向2050年的能源科技发展战略》《“十二五”重大节能技术示范和产业化工程》《储能技术与政策发展路线图》《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创新集群节能环保和新能源领域方案》等重要报告,完成的“我国城镇用能方式研究”软科学成果顺利通过评审。
◆ 研究所总资金首次突破两亿元。截至2012年,研究所累计资产总量是“十五”期末的2.9倍,银行存款是“十五”期末的2.8倍,研究所经济资源已从相对匮乏的阶段转向相对充裕的阶段。
◆
全年共争取科研项目96项,新签署合同经费2.33亿元,其中到所科研经费近1.6亿元。全年申报专利146项,其中发明专利申报数量比2011年上升47%。全年发表论文365篇,其中SCI收录67篇、EI收录118篇,出版专著2部。
◆ 研究所和中国华电集团公司联合设立的“国家能源分布式能源技术研发中心” 经国家能源局批准正式挂牌启动。
◆ 研究所部署11项所长基金项目,包括重大突破方向、
重点培育方向及高端人才引进三类项目,重点解决学科领域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重大科技问题,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出和重要创新思想形成。
◆ 研究所启动我国首台双转子压气机实验台建设;建设形成了0.15兆瓦-0.6兆瓦系列、多种燃料的循环流化床燃烧热态研究平台;建成了
国内热功率最大、国际上氧气浓度最高的100千瓦循环流化床富氧燃烧实验平台;高速动平衡实验台顺利施工,国内首台双轴双涵综合压气机实验台完成方案设计;初步完成了1.5兆瓦先进空气储能研发与实验平台的主体建设;建成了国内首台双腔泄压式高压燃烧实验台。
◆
重点实验室建设进展顺利。先进能源动力重点实验室和与电工所共建的风能利用重点实验室利通过院高技术局组织的现场评估。
二 ○ 一 三 年
◆ 2013年,研究所金红光研究员从391名有效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金红光长期从事热力学和能源动力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在燃料源头节能、温室气体控制等方面做出了重要创新性贡献。曾获本领域最高国际学术会议ASME IGTI的最佳论文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奖励。
◆ 研究所建成国际首套1.5MW级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示范系统。经过3年的努力,研究所建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首套1.5MW级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集成实验与示范平台,也是国内首套MW级压缩空气储能示范系统,该系统综合了传统压缩空气储能、工质的超临界特性和蓄冷(热)技术的优点,实现了超宽负荷压缩机、多级高负荷膨胀机、高效蓄热(冷)换热器、系统集成与控制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具有重大商业价值和产业化前景。
◆ 2013年研究所轻型动力关键技术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先进轻型动力技术为研究所三项重大突破方向之一,2013年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研制的60公斤推力涡喷发动机成功首飞;自主设计的750公斤推力涡扇发动机成功点火进入慢车状态,运行平稳;自主设计的1000公斤推力涡扇发动机完成了核心机和整机的设计评审,以及三大部件的加工、装配和试验。
◆ 研究所承担的国家能源局软科学研究成果获优秀成果二等奖。由秦伟所长牵头、研究所为主要完成单位的“我国城镇用能方式研究”课题成果荣获国家能源局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评审组一致认为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建立了我国城镇用能方式的综合评价体系,并首次提出了可持续能源因子评价指标,为区域能源规划提供了量化考核手段,对城镇化进程中区域能源发展的规划与实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研究所承担的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低阶煤清洁高效梯级利用关键技术与示范”任务进展顺利,年度研究计划全部完成,经费执行率超过98%。建成超临界循环流化床八边形炉膛冷态试验系统和超临界循环流化床八边形炉膛冷态试验系统;建成2MW环形炉膛循环流化床半焦/煤燃烧试验平台并完成调试;建成5吨/日气化灰渣和细粉灰循环流化床燃烧-高温蒸汽发生系统中试平台并完成调试。
◆ 2013年研究所“一三五“各方向进展顺利,全年共新争取科研项目85项,全年新签署合同经费共计1.1亿元,到所总资金突破3亿元,其中到所科研经费近2.4亿元,较2012年上升50%。全年申请专利128项,授权87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3项,比2012年增长38.7%。发表论文367篇,其中SCI收录77篇、EI收录128篇,出版/参编专著3部。
◆ 研究所承担的“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通过验收。研发团队依托四川白马循环流化床示范电站600MWe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围绕锅炉的启动调试与优化运行开展了一系列的研发工作。掌握了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特性;形成了机组启动调试技术导则;提出了机组定滑压变负荷运行方案;积累了实炉研究经验;形成了600MWe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启动调试技术导则,为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 2013年,研究所承担的 “太阳能与化石能源互补的多功能系统集成研究”项目通过验收,在本学科全国七个重点基金项目结题评审中位列第一。该项目从原理、关键技术、系统集成三个层面获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将在近期加速推进我国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规?;τ?,已成功应用于我国首座1 MW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示范电站,并将应用于我国首座 10MW级光煤互补示范电站和百kW 级太阳能与燃料热化学互补的分布式能源系统。
◆ 2013年,赵晓路因在叶轮机械气动热力学方面的卓越成果荣获2013年度ISABE学会奖(The ISABE Award),是首位获得此项荣誉的中国学者。国际吸气式发动机学会成立于1972年,是吸气式发动机领域最有声誉和影响力的非盈利性国际学术机构。该奖项旨在奖励吸气式发动机研究领域的杰出成果,每年奖励一位杰出的科研工作者。
◆ 2013年,研究所多渠道、多方式地与地方、企业展开科技合作,四技合同签约额3876.8万元,增长40.93%;与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签署《微小型燃气轮机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合作协议》,争取经费1.8亿元;争取到北京市科技专项科技创新基地与发展工程项目等地方合作项目;创建研究所全资资产管理公司(北京中科众能科技有限公司),筹划与企业共建“中科双良储能技术有限公司”等4家公司。
二 ○ 一 四 年
◆ 2014年,研究所新增科研项目110项,新签署合同经费近3亿元,到所经费突破3.47亿元。研究所总资金继续保持平稳上升势头,到所经费再创新高,全年接受并顺利通过各项审计检查。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研究所资产总额也不断增加,截至2014年底,研究所资产总额是“十一五”期末的1.73倍,固定资产是“十一五”期末的2.77倍,科研支撑条件不断改善,科研经费结构进一步优化。
◆ 2014年,研究所申报的国家能源大规模物理储能技术研发中心获国家能源局批准正式成立,该中心是研究所第四个国家级研究机构,也是国内首个国家级物理储能研发机构,将获得相应匹配资金和重大科技项目经费资助,并优先在重大能源科技示范工程中推广应用其科研成果。中心定位为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规模物理储能技术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及产业化,建立检测体系及检测平台,促进我国储能行业快速稳定发展。
◆ 2014年,研究所组织机构再添新成员。研究所与青岛市黄岛区、青岛市科技局共同签署三方合作协议,标志着青岛分所正式成立。青岛分所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成立后将重点开展小型涡喷、涡扇、涡轴航空发动机及其他陆用、海用轻型动力的研发设计、试验以及产业转化工作,未来通过建设一系列适用于小型航空发动机的高空实验台群,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的轻型发动机自主研发试验基地。
◆ 采用研究所技术的国内首台40000 Nm3/h常压工业燃气循环流化床煤气炉投入商业运行,利用粉煤和空气气化的冷煤气热值达到1450kcal/Nm3。这是经过十年的潜心努力,在100-600Nm3/h中试试验研究基础上,继2011年和2013年分别开发出了25000 Nm3/h等级两种常压循环流化床煤气炉投入商业运行之后的又一技术突破。循环流化床气化技术具有规模大、无废水污染和煤质适应性强的显著优点,完全克服现有工业燃气的气化炉具有规模小、废水污染严重和煤质要求高的缺点,在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方面,潜力巨大,截止2014年底已取得25台套订单。
◆ 研究所承担的“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项目首次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突破了传统压缩储能系统的技术瓶颈,形成了一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储能技术研发体系,促进了材料学、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控制学科等多学科的融合交叉,大幅提高了我国该储能领域的持续自主创新能力,对提高我国储能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 2014年,研究所以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投资,设立了6家公司,为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打下良好基?。撼闪⒅锌坪戏饰⑿⌒腿计只芯吭河邢拊鹑喂?,推动MW燃气轮机关键技术研究与验证;成立中科双良储能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推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发;成立北京中科岱宗航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加速小型航空发动机研发与产业化;成立成都中科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推进涡扇发动机产品研发工作;成立中科清能燃气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促进清洁煤气化技术开发;成立中科澳能(北京)节能技术有限公司,助力天然气余压余热节能技术研发。
◆ 2014年,研究所与地方科技主管部门、企业的对接交流活动超过百场,技术成果得到广泛的宣传推介。与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翻番增长:与地方政府及优势企业合作,设立6家产业化公司,总计投资额6.26亿元,吸引现金投入高达3.9亿元;全年与企业新签横向合同50项,签约额7959.24万元,实现到所经费9700余万元;新签专利实施许可合同2项,合作协议2项,联合共建协议1项。
◆ 先进轻型动力技术是研究所三项重大突破方向之一,2014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五个型号发动机研制顺利:60公斤推力涡喷发动机交付10台试样机,4台通过试飞;80公斤推力涡喷发动机交付6台试样机,即将首飞;140公斤推力涡喷发动机整机达到100%设计转速,完成地面试车;750公斤推力涡扇发动机整机达到设计转速和设计推力,通过地面台架考核;1000公斤推力涡扇发动机首台核心机完成装配,即将调试。
◆ 由研究所作为项目承担单位,金红光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的973计划项目“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基础研究”以优异成绩通过科技部验收。项目初步建立了能的综合梯级利用理论,在化石燃料与太阳热能互补、对转冲压发动机、热声发电等原创性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突出进展;研究成果指导完成了MW级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工程示范;形成了一批高水平论文、著作、专利和国家标准,为引领我国分布式能源发展方向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 杰出的能源动力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九、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委员、常委,第十届、十一届副主席蔡睿贤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10月4日在京逝世。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张高丽、刘延东、胡锦涛、温家宝、吴官正等对蔡睿贤院士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10月10日,全所上下和社会各界人士四百余人前往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为蔡睿贤院士送行。
二 ○ 一 五 年
◆2015年,研究所第九届领导班子全面完成所长任期目标,经院党组考核后成立第十届领导班子,任命朱俊强为所长,赵汐潮、吕清刚、陈海生为副所长。经选举产生了第十届党委、第三届纪委和工会委员会(职代会常设主席团);选举赵汐潮为党委书记,吕清刚为纪委书记,孙运凯为工会主席,赵汐潮为职代会主席。
◆“十二五”任务书验收是对研究所“一三五”规划完成情况和五年创新绩效的全面检验,验收工作历时三个月,包括自评估报告及现场答辩。最终,重大突破方向“先进轻型动力技术”和重点培育方向“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供能技术”、“新型燃气轮机关键技术”获评“院优秀”,共获奖励经费800万元。
◆2015年,研究所围绕“率先行动”计划战略目标,开展大范围、多层次的研讨,形成“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十三五”期间研究所“三个重大突破方向”为先进轻型动力技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分布式供能与储能,“五个重点培育方向”为太阳能热利用、风能利用、工业燃气轮机、超强换热、无人机设计及应用。
◆国家能源风电叶片研发(实验)中心技术团队立足于中国特殊的风资源环境,在新翼型开发,叶片设计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首次实现了国内叶片设计技术与相应产品的对外输出;设计开发多个型号叶片产品并进行产业化应用等。为表彰其使用创新技术发展社会经济所做的贡献,技术团队被授予2015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
◆2015年8月8日,国家能源大规模物理储能技术研发中心理事会和领导班子在贵州毕节成立,标志着该中心正式投入运行。该中心是研究所在西南地区设立的首个分支机构,中科院、国家能源局和毕节市政府等部门已共计投资近2亿元,作为基础研究向产业化转化的重要案例,中心对推动我国物理储能技术的发展和毕节市经济结构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2015年,研究所研制完成我国迄今唯一的重型燃气轮机多燃料全温高压全尺寸燃烧室试验台,可满足B、E、E+、F级多燃料重型燃气轮机全尺寸高压单筒燃烧室试验要求。在此平台上完成了中低热值R0110燃气轮机燃烧室的全尺寸全温高压试验,支持了863重大项目“重型燃气轮机关键技术及系统”协助课题的完成。重型燃气轮机两机专项论证委员会实地考察后高度赞扬相关工作。
◆研究所与企业合作研发的“25000 Nm3/h循环流化床煤制工业燃气技术”和“40000 Nm3/h常压循环流化床煤气化制清洁工业燃气技术”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分别获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高度评价;与企业合作研发的60000Nm3/h循环流化床煤气化炉在河北一次投运成功,这是目前我国投运的最大容量的常压循环流化床煤气化炉。
◆研究所牵头编写的我国首部分布式能源系列国家标准“分布式能源系统节能率”通过审定。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于2011年底启动《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的节能率》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该标准由全国能量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由研究所分布式供能与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牵头起草。标准制定后,将发挥节能标准的规范和引领作用,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推动分布式能源在我国的发展和利用。
◆1000公斤推力级涡扇发动机完成整机装配和地面试车,发动机一次点火成功并推至85%设计转速,性能符合设计要求,验证了先进部件设计技术。该发动机集成了宽弦复合掠风扇、高压比斜流离心组合压气机、低污染燃烧室、高负荷涡轮、超紧凑高低压过渡段以及波瓣式强制混合器等多项先进设计技术。
◆2015年,研究所着力推行“贡献导向、分类考核、择优晋升、末位警醒”制度,将高级职称科研人员按照基础研究、工程技术和技术支撑分类进行考核评价,强调不同类别考核指标的激励与导向作用,以激发每一位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重大成果产出;同时,实施末位警醒机制,合理推陈出新,为优秀青年科研人员构建畅通的上升渠道,为研究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二 ○ 一 六 年
◆60周年华诞之际,研究所以“展示科技成就,弘扬科学精神,凝聚力量,共谋发展”为主题,策划举办了向吴仲华塑像敬献花篮、领导班子植树、高端学术论坛、青年学者论坛和学术沙龙等系列纪念活动,对内凝聚人心、对外展示形象,进一步提升了研究所在工程热物理领域的影响力。
◆2016年,研究所陈海生研究员成功入选2016年度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获奖名单(全院每年评选10名)。陈海生长期从事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系统、限定空间尺度传热与蓄热、叶轮机械内部流动等方面的研究。曾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北京市科学与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1)、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2)、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3)等多项奖励。
◆历经一年的施工,克服喀斯特地质条件、年降水量大、非正常霜冻等种种困难,10MW级压缩空气储能集成实验与验证平台于2016年11月在贵州毕节启动整体系统联合调试。该平台是目前国际上容量最大、功能最全、测量范围最宽的压缩空气储能集成实验与验证平台,为大规模储能系统的产业化提供了必需的技术支撑,相关工作获得李克强总理批示。
◆研究所自主研制的80公斤推力涡喷发动机,历经4年达到小批量试制阶段,配合国内首款可模拟三代机机动性的靶机完成鉴定试飞,并于2016年11月通过技术鉴定审查。标志着我国在高性能、低成本小型涡喷发动机研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技术突破。
◆“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项目申报取得重大进展,在中科院、江苏省、南京分院和连云港市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以研究所为项目法人单位,中国科学院为主管部门、江苏省人民政府为共建部门、江苏中国科学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为共建单位的联合申报团队,在牵头单位择优评审中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胜出。
◆为盘活研究所股权投资,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016年10月,研究所通过公开交易,以2.9元/股的价格完成投资公司中科合肥微小燃气轮机研究院24.275%股权转让,实现股权转让收入9,501.18万元,这是研究所首次将参股公司股份公开交易,开启了研究所成果转移转化的新局面。
◆2016年12月,研究所与企业合作完成的“240t/d固体热载体粉煤低温热解技术”在京通过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技术是国内首套基于循环流化床的高温半焦固体热载体粉煤低温热解技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将显著提高我国低阶粉煤的高效清洁利用水平,改变传统低阶煤的利用途径。
◆2016年7月,研究所与合肥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书》,开启双方全面合作的里程碑。研究所将以分所形式落户合肥,建设燃气轮机技术、煤制清洁工业燃气技术、分布式能源与储能技术、通用航空器及动力技术、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技术等科技研发中心,力争在合肥建设国际一流的能源系统和装备研发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产业孵化基地。
◆2016年4月,采用研究所技术的兰石金化千吨级循环流化床加压煤气化示范工程项目在兰州通过专家论证,专家组评价其技术指标先进,在显著降低工程投资和生产成本的同时有效减少了三废排放。项目投产后将为合作企业30万吨/年合成氨生产提供质优价廉的原料气,对消化当地低阶煤、帮助企业扭亏脱困、带动地方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将发挥出积极作用;对我国量大面广的小氮肥企业的技术升级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新型布局斜流离心组合压气机设计方法”获国防科技发明奖二等奖,该项目针对中小型航空发动机对紧凑高性能压缩系统的迫切需求,在国际上首创了两种斜流离心组合压气机气动布局,突破了设计瓶颈技术,建立了新型斜流离心组合压气机设计方法,显著提升了我国中小型航空发动机压气机自主研发及技术创新能力。研究成果在中小型航空发动机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经济效益。
二 ○ 一 七 年
◆2017年10月26日,研究所作为总体单位研制的全球首款大型货运无人机AT200成功首飞标志着无人机研发团队掌握了大型有人机进行无人化改装的关键技术,对推动我国工业级无人机的技术进步、无人机适航体系建设和空管体系的变革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该机最大载货能力1.5吨,可完成200米内短距起降,实现“一键起降”和自主飞行,在物资补给、海上搜救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良好应用前景。
◆2017年是中国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创始人、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的奠基人吴仲华先生诞辰100周年,研究所以“展示科技成就,弘扬科学精神,凝聚力量,共谋发展”为主题,开展了植树、征文、吴仲华奖颁奖、国际学术论坛、青年学术论坛、吴仲华学术思想座谈会等系列纪念活动,与各界人士共同缅怀吴仲华先生,传承他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研究所自主设计研发的国际首套10MW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示范系统于2017年3月完成系统调试运行,系统效率达60.2%,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同时,研究所成立葛洲坝中科储能技术有限公司推动10MW系统的产业化,目前已启动或列入规划的10MW级商业电站项目共计33台套、总投资超过33亿元,其中湖北武汉10MW/10MWh项目已开工建设,将于2018年底并网发电。
◆2017年9月,轻型动力实验室一次性无故障完成了1000公斤推力涡扇发动机持久性试车,发动机状态良好,参数指示正常,为下一步开展高空性能试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000公斤涡扇发动机是国内首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涡扇发动机,其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推力等级填补了国内空白,特别适用于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和小型行政机。
◆2017年,研究所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策划,坚持团队作战、相互配合,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两机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及院地合作、国际合作、国家重大仪器研制项目争取中成绩优异,年度新增科研项目125项,新签署合同经费超过21亿元,到所经费突破5亿元,再创新高。
◆2017年7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项目建议书评审会在京召开;10月26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了项目建议书。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压气机试验平台、燃烧室试验平台、透平试验平台、循环试验平台和公用系统;建设地点为江苏省连云港市、上海市浦东新区;总投资25.7亿元,国拨经费13.2亿元,江苏省、上海市配套资金12.5亿元。
◆2017年,采用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预热燃烧技术的广西河池20t/h气化残炭锅炉实现调试运行,成功实现超低挥发分燃料的清洁高效燃烧利用,突破了制约我国低阶煤清洁高效分级转化的关键技术瓶颈。该技术的应用将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相关工作入选中国科学院2017年度七大关键核心技术。
◆2017年,国内首座可开展单轴/双轴、同转/对转、单涵/双涵压气机部件连续式试验考核的对转压气机实验装置完成建设,实现低压轴/高压轴最大功率2MW/3MW、最高转速35000rpm/45000rpm的试验能力。该装置填补了国内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双轴压气机连续式试验条件的空白,有力支撑了研究所两机研制任务需求。
◆新原理发动机压气机部件完成长周期性能试验,通过设计工况和变工况性能连续式的长周期考核试验,结果表明该压气机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通过试验考核工作,成功验证了新型压气机设计方法和变工况流动匹配方法,攻克了新原理发动机研制过程中的核心技术瓶颈,将加快推动发动机整机的研制进程。
◆针对分布式供能行业在系统设计、性能评估等方面无标准可依的现状,研究所联合国家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制定分布式能源系列国家标准。其中,牵头完成的首部分布式能源系统节能率国家标准于2017年颁布实施,该标准制定了相对节能率的计算方法,规定了限定值、准入值和先进值,对促进分布式能源行业的规范、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 一 八 年
◆2018年9月,中国科学院无人机系统总体部揭牌仪式在青岛举行,中科院副院长相里斌出席活动并为总体部主任、副主任、总师和委员会专家颁发了聘书。总体部依托工程热物理所建设,地理所、空天信息研究院、大气所、沈阳自动化所、长春光机所等单位参与共建。总体部充分发挥研究所科研、人才和产业优势,促进中科院无人机相关研发力量形成合力,加强重大项目管理与成果产出。
◆研究所两项发明专利“超临界空气储能系统”和“太阳能与替代燃料互补的分布式内燃机冷热电系统及方法”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评选的第十九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前者是研究所储能研发中心团队在压缩空气储能研发方向的重要基础专利,后者是研究所分布式能源系统团队在太阳能与化石燃料互补利用系统的重要核心专利。
◆AT200货运无人机在2017年10月26日首飞完成的基础上,经过一年的关键技术攻关与系统优化,加装了前轮转向改进和航管应答系统等设备,最终于2018年10月26日完成了跨越秦岭的异地起降载货飞行。这标志着AT200货运无人机科研工作的顺利完成,为后续申请航线运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所积极贯彻落实“率先行动计划”,深入参与院“四类机构改革”,牵头联合长春光机所等10余家单位,以“中国科学院无人机系统总体部”和“两机专项基础研究总体所”为抓手,积极组建“轻型动力创新研究院”。组建建议已通过院深改小组审议,实施方案已通过规划局组织的专家咨询论证。
◆轻型航空发动机高空试验台在青岛成功完成了设备调试,各个系统设备运转正常?;诟檬匝樘?,已经完成一系列小型涡扇发动机和涡喷发动机高空台试验,这标志着研究所已经具备了1500公斤推力以下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能力。该实验台是国内首套同时具备轻型动力整机与部件实验能力的高空试验台,具备20000米高空低温和低压环境模拟能力,为发展我国轻型航空发动机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先进轻型航空动力技术研究集体”荣获2018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此次获奖是研究所首次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该研究集体构建了涵盖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整机集成轻型动力实验平台,形成了轻型动力系统解决方案,研制了高性能低成本涡喷发动机和低油耗小型涡扇发动机,满足了相关装备对动力装置的迫切需求,填补了多项空白,显著提升了相关装备发展水平与能力。
◆工程热物理所联合英国伯明翰储能中心、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等国际顶尖储能技术研发机构及行业组织共同发起的“国际储能技术与产业联盟”成立仪式暨储能创新技术论坛在北京召开。国际联盟将以开展大规模储能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为发展方向,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推动世界能源科技发展做出贡献。
◆煤粉预热燃烧技术是研究所研发的一项变革性煤粉燃烧技术。2018年,研究所与兖矿集团合作将该技术在煤粉工业锅炉领域推向产业化。研究所向兖矿集团转让部分相关专利,实现专利转让收入近4500万元,创下研究所记录。双方合资设立的兖矿中科清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首批3个煤粉工业锅炉项目已正式启动。
◆循环流化床煤气化技术产业化迈上新台阶。研究所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点专项(弘光专项)支持下,在深耕煤制工业燃气领域的同时,将技术应用领域拓展至煤制合成气:单台产气量达80000m3/h的世界单台容量最大的常压煤制工业燃气项目和用于煤制合成氨原料气的千吨级/日常压循环流化床富氧气化示范工程先后开工建设;2018年技术产品订单超过30台,合同额超过13亿元。
◆2018年11月27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法人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参建单位为江苏中国科学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和上海浦东先进能源动力研究中心。项目建设期为4年,建设地点为江苏省连云港市、上海市浦东新区。
二 ○ 一 九年
◆2015年到2019年,在国家重大科技部署下,在中科院“四个率先”目标指引下,研究所紧紧围绕国家能源动力领域重大需求,聚焦“三个面向”,全所人员精诚团结、砥砺奋进,到所经费逐年攀高。2019年到所科研经费首次超过10亿元,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2019年4月19日,中国科学院轻型动力创新研究院(筹)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京举行,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中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轻型动力创新院理事会理事长相里斌出席会议?;嵋樾亮酥锌圃号汲锝ㄇ嵝投Υ葱卵芯吭旱奈募偷谝唤炖硎禄岢稍泵?,听取了筹建工作进展及2019年工作报告,讨论通过了轻型动力创新研究院章程、理事会章程及2019年工作计划。
◆研究所科技成果荣获多项省部级奖 ,“高效费比小型涡喷发动机关键技术”获得军队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项目解决了发动机系统复杂和成本高的问题,研制了高效费比小型涡喷发动机,在我国无人机等飞行器上批量应用;“暂冲式短周期涡轮试验技术” 获得军队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该项目解决了高负荷涡轮气动与传热的低成本试验问题,在相关涡轮部件试验中得到了推广应用?!胺⒍呶榷ㄐ苑旨斗智忌占际跫坝τ谩被竦蒙蕉】萍冀揭坏冉?。该项目提出了分级分区高稳定性燃烧技术,解决了燃烧室贫油熄火边界窄和高空易熄火的难题,在相关发动机中得到了推广应用,有效提高发动机升限。
◆研究所依托中国科学院大学航空宇航学院,联合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牵头申报自主增设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通过中国科学院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研究所未来将汇集中国科学院航空宇航学科的优势力量,通过规范的学术熏陶和科研训练,为国家培养重要的后备人才和科研生力军。
◆某新型布局无人机项目为科技委重大专项。其缩比验证机的球载投放飞行试验顺利完成全系统放飞、升空、投放等过程。无人机成功实现拉平转巡航模态,标志着研发团队掌握了新式联翼布局无人机关键技术,为推进百米翼展全尺寸机的研制工作作出重要铺垫。球载起飞为无人机系统指标带来了独特优势,是我国临近空间领域探索的重要一步。
◆“循环流化床煤气化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团队”荣获2019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 ,该团队针对传统煤气化技术可用煤种少、污染重、成本高的问题,成功开发煤种适应性广、不排放含焦油和酚的废水、制气成本低的循环流化床煤气化(CGAS)技术,已在煤制清洁工业燃气和煤制合成氨原料气领域实现产业化应用。基于此项技术研发的兰石金化千吨级循环流化床煤气化示范项目成功投运,这是我国首次采用粉煤高效清洁气化技术为合成氨装置提供原料气,为破解合成氨行业的环保困局提供了全新的出路。
◆研究所牵头承担的国家973计划项目“大规模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基础研究”和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大规模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研发与示范”等顺利通过验收,被评价为优秀、超额完成任务书所规定的考核指标、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以上项目,研究所攻克了10MW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关键技术,建成了国际首套10MW级压缩空气储能示范系统,建成了国际一流的压缩空气储能研发基地,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研发队伍,获省部级奖励4项等。
◆研究所35MW燃气轮机项目历时四年关键技术攻关和工程研制,突破了多级轴流压气机、高效环形燃烧室、先进冷却涡轮、分布式控制设计关键技术,建立了零部件全国产供应链体系,形成了先进轻型燃气轮机发展的工程化平台,实现了关键部组件和整机自主装配。从启动大部件装配到完成首次台架试车仅经历5个月时间,为产品后续试验和示范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是国家“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的16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之一,项目实施将填补我国大功率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空白,为燃气轮机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开发提供先进的试验平台。中国科学院、江苏省人民政府、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复项目初步设计方案。本项目江苏连云港的燃烧室试验台架改造与配套工程及上海浦东新区的配套工程顺利开工建设。
◆由金红光院士牵头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能源有序转化”基础科学中心北京分中心在京启动。能源有序转化基础科学中心北京分中心将面向能源技术革命的重大需求,以能源有序转化为主线,围绕能质能势理论与多子耦合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化石能源低碳转化、太阳能制氢、多能互补等基础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该项目预期将形成能源转化的颠覆性技术,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